搜索
教研室 首页 教学案例 工商管理案例 查看内容

Facebook:馈赠型经济哲学的胜利

2012-2-2 16:28| 阅读次数: 11950| 发布者: 教研室

摘要:   如果一个年轻人在23岁时,拒绝了成为身家40亿美元富豪的机会,那么你不得不对他和他领导的企业刮目相看。事实上也正是如此,比起Facebook浩瀚的未来,40亿美元就卖掉真是太没远见了。   Facebook带来的话题和效 ...

  2、从学生小作坊到商业大公司

  “我的时间是用来想如何建造它,而不是去想如何离场。相比其他人,我认为我们能够把这个网站做得更有意思。管理这个网站让我感觉很爽。对不起,我不会花时间去想卖了它。 ”

  ——马克·扎克伯格

  男生宿舍的小项目

  2003年9月,哈佛大学大二学生马克·扎克伯格拖着一块2米多长的白板走进他在柯克兰宿舍楼的寝室。这种板是电脑高手用来激发灵感的工具,它既不小巧又不灵便,画在上面的图表也只展示了一些大而化之却不易实现的想法。

   就这样在上面画了一周,扎克伯格把他称为“课程搭配”(Course Match)的作品拼凑起来上线,形成了一个十分稚嫩的网络项目。他这么做纯属为了给自己找乐子,这个设想的目的是帮助学生们根据别人的选课来确定课程 表。只要在网页上点击一门课程,就能发现谁报名要选学这门课,或者点击一个学生的名字就能看到他/她选择了哪些课程。连扎克伯格此后提起时也对自己的远见 颇有自豪感:“通过事物就可以把人联系起来。”很快,数百名学生就开始使用“课程搭配”。看重名校身份的哈佛学生觉得这种以人定课的选课方式相当独特,扎 克伯格编写的程序正是他们想要的。

  在哈佛,学生们被视为未来世界的主宰者。而扎克伯格、莫斯科维茨和休斯当时不过是三个喜欢纸上谈兵的 书呆子。他们还没有过多地考虑到要主导世界。但从他们不够整洁也不够宽敞的寝室里会萌发一种力量以及足以改变世界的观念。“课程搭配”的意外成功激励了扎 克伯格,他决定尝试其他想法。他的下一个项目是在同年10月推出的Facemash,这个网站让其他哈佛人第一次见识到他叛逆不羁的一面,该项目旨在标记 出校园内最炙手可热的人物。使用这种计算机代码就像用在给棋手做排名。扎克伯格邀请用户比较两位同性同学的相片,指出谁的人气更高。假如一位同学的评判等 级更热门,那么这人的相片就会用来与越来越受欢迎的学生做比较。一旦人们开始使用,显然就欲罢不能,Facemash由此很快在未公开的状态下一炮走红。

  “我只不过喜欢编些小项目,”扎克伯格如今这样说,“那一年我做了12个项目。当然,哪个项目都不是我全权负责。”他说,大多数都关于“在相互参考中发现人们如何建立联系”。

  2004年1月11日,扎克伯格在网上向域名公司Register.com支付了35美元,注册Thefacebook.com

   一年的域名使用。建立这个网站的构想借用了“课程搭配”、Facemash以及扎克伯格参与的网上服务项目Friendster。扎克伯格希望建立基于 真实学生信息的可靠目录。这样的愿望与由报道而生的简单想法相结合就形成了Facebook的核心理念。扎克伯格的一些朋友推测,创建这个网站也能处理他 本人性格内向带来的困扰。假如一个网虫对和人打交道感到不自在,为什么不建一个网站让人与人的接触变得容易点儿呢?

  扎克伯格与萨维林这两位19岁的年轻人同意各自为Facebook投入1000美元。2004年2月4日星期三下午,扎克伯格点击了自己在Manage.com的账户链接,Facebook从此启动。

  这个服务最初流传得很快。网站的首批用户是扎克伯格那些住在柯克兰宿舍的左邻右舍,他们发邮件给其他学生,邀请对方加入并结成朋友。有人还建议给柯克兰宿舍邮件名单上的所有学生群发邮件,这栋宿舍总人数大约是300人,转眼间就有几十人注册。

  就这样,Facebook开始了井喷式增长。网站开通后第四天是星期日,截至当日,注册的学生已达到650人左右。星期一又有300多名学生加入。Facebook几乎立刻成为哈佛校园食堂和课间的热点话题,大家都爱不释手。

   在这个网站上注册时要以一张单人照和少量个人信息以创建个人简介。注册过程中要明确自己的关系状况,会从下拉式菜单中选择:单身或者未确定伴侣关系,还 要确定自己的电话号码、AIM用户名、邮箱;说明自己选修的课程(这是受“课程搭配”启发的一个特色);最喜欢的书、电影和音乐;参加的团体;政治立场; 态度十分开放/开放/稳健/保守/十分保守/冷漠;最爱的名言。Facebook自身没有内容,它不过是一个程序,是为满足客户需要而提供的一个平台。

  由于隐私管理是最初设计的一部分,所以有一些重要的限制要求:没有哈佛大学地址的邮箱就不能注册,而且登录者必须使用真实姓名。这使Facebook具有排外性,但也确保了用户的资料绝无虚假。

   Facebook上的许多活动最初都是年轻人荷尔蒙作用的结果。在那里会询问用户是否对男性或女性“感兴趣”。此外还会对是否列出与他人的关系提出建 议,并且要求用户填写标示为“寻求”对象的内容。一个经常选到的选项是“随意不限”。在“捅一下”别人时,被捅的状态只会显示在对方的简介上,对方也能回 捅自己。至少对一些学生而言,这种互动有着明显的性意味。毕竟这是面向大学的网站。

  第一笔广告入账

  扎克伯格没有打算接受许多采访,但现在每所新闻院校的报纸似乎都希望访问他,Facebook的运作者们正计划着吸纳大量的学校。运行一个月后,Facebook拥有了1万名活跃的用户。

   在哈佛发展时,扎克伯格一直没有采取任何正式的商业举动。而一旦拓展到其他学校,他就开始展示出一名首席运营官制定策略的直觉以及面对竞争的强烈愿望。 随着运营成本增加,扎克伯格想起把自己奉为偶像的《哈佛深红报》上提到过,“今后应该在网上发布一些广告”。到2004年3月底,活跃用户超过了3万人。 Facebook每个月为托管5个服务器而付给Manage.com450美元。扎克伯格与萨维林都同意各自向公司注资1万美元。同时,萨维林开始出售一 些网站空间用作广告,并且得到了一些小笔金额的合同,为搬迁服务、T恤和其他大学生常用的产品做广告。这些广告在4月时开始出现在网站上。

   Facebook最终的成功很大程度上要归功于它在大学里起步。那里是人们社交网最密集的地方,通常也是人们一生中最精力充沛地结交相识的地方。而且, 扎克伯格的室友表现出了异乎寻常的才华。在其他学校他无法找到具有莫斯科维茨那种天分的人,扎克伯格发现这位室友不只是个勤奋的编程员,而且是一位知性的 领导者,能够多年胜任Facebook的首席技术官。而与扎克伯格共处一室的克里斯·休斯则能说会道,极有教养,充当了Facebook的发言人。几年 后,休斯还在2008年巴拉克·奥巴马总统的竞选中发挥了重大作用。

  虽然Facebook在最初几周没有收入进账,但很快就有一些投资人已经开始致电扎克伯格,表达他们的 融资意向。听说这个新兴的网站发展迅猛,这些人就想分得这块利润蛋糕。在这些6月里的会面中,有一位金融家为扎克伯格的公司投资了1000万美元。那时扎 克伯格刚满20岁,Facebook只运转了4个月,他还没有时间慎重考虑接受融资。

  随着2004年春季学期的到来,Facebook的工作更加忙碌。截至5月,网站已经面向34所学校,拥有约10万用户。

   过了一个月,萨维林就接洽了一家名为Y2M的公司。Y2M为大学校报的网站代理广告,萨维林邀请这家公司洽谈Facebook出售广告的事宜。与他们见 面交谈时,扎克伯格取出一个笔记本,上面打印出Facebook的网络流量数据。对方震惊于这些数据,几乎立即就决定将他们客户的广告放在 Facebook上,并抽取约30%的广告收入作为佣金。第一批广告客户中有MasterCard,这家公司为大学生提供特别的信用卡服务。

   当时Facebook已经在大约12所学校推行,MasterCard的广告在一个星期四的下午5点开始推出。一天之内,MasterCard收到的信 用卡申请数就比他们这场4个月的广告活动中预计得到的数量多一倍。Facebook凭借正逢其时的客户——就读于顶级学府的富有本科生而赢得广告。 MasterCard的广告于是继续在这个网站投放。

  在扎克伯格看来,以广告获得尽可能多的收入还没有让用户始终开心重要。他允许在网 站上发布广告,但那些广告要符合他规定的条件。广告商只能使用少数标准尺寸的大标题,那些提出在网上推出用户专门服务的要求则被扎克伯格拒绝。由于认为一 些商业广告不能与Facebook上学生们幽默俏皮的风格保持一致,所以他谢绝了包括美世咨询和高盛在内的一些公司。扎克伯格有时甚至只让广告标题贴出很 小的大写字体。

  稳扎稳打保证了健康扩张

  尽管团队成员时有玩笑打闹,举止有时轻浮傻气,但Facebook显然正转变 为一项正经的事业。扎克伯格知道自己必须更成熟地考虑每一步决定,让公司在技术上和业务上都有发展。在那个夏季,网站的成长开始呈现惊人的势头。暑假过 半,此前他们一直没有增加新的学校入网。但在已经推行Facebook的34所学校内,注册人数在整个暑假期间都保持着稳定增长。所有人都认为,新学期开 始会带来大量新用户,而这就意味着网站需要更可靠的软件和更强大的计算能力。

  即使用户的热情和数量不断让网站创立者们感到震惊,也有其 他因素帮助Facebook免于在成立之初遭遇性能危机。通过决定何时增加新学校入网,扎克伯格和莫斯科维茨就能有意识地控制网站发展的速度。 Facebook流量增长的模式十分清晰――在一个学校推行网站,观察到用户人数稳定增加,然后进入平稳发展。由于每添加一所学校流量就会激增,所以假如 系统运转不正常、容量达到最大值,或者系统不适应新的服务器,他们两人就会等到一切好转之后再向下一个学校推进。对于新成立又融资不足的网络公司,这是一 笔难得的财富。它使网站能在一群毫无经验的年轻人的经营下有条不紊地发展。扎克伯格说:“我们没有获取外界的大量投资和评估,所以故意在发展初期放慢了速 度,逐个学校地推动扩张步伐。”

  Facebook早期成功的另一个关键因素是利用了开源软件。最初它的数据库是开源且免费的 MySQL。后来起用的PHP是一种特殊的编程语言,也是不收费的。这种网站开发的语言能控制Facebook网页的运行方式。实际上,像这样没有投资方 支持的自下而上型的网络经营此前并不多见。没有这类开源软件,扎克伯格不可能在自己的寝室里创建一个特色鲜明又多样的网站,并且在运行网站时只有服务器一 项费用支出而已。即使拥有了10万用户,公司真正的运营成本也仅仅产生于服务器和员工薪酬。

  到2004年暑假结束为止,Facebook的用户已超过20万人。扎克伯格与莫斯科维茨计划9月在另外70所学校推广网站。他们也仍然在与那些有意提供网站所需资金的投资者们协商,力求得到的投资没有附带太多限制条件。

  假期结束几周前,扎克伯格与莫斯科维茨考虑了5分钟,最后决定不再返回哈佛。起初他们以为再次回到哈佛的宿舍也能运行Facebook,但发展的迹象表明,接下来会是一个入网学校暴增的学年,服务需求量会暴涨,他们不想功亏一篑。

  两个辍学生开始全心投入正经创业的洪涛巨浪中。

  Facebook时代来临!

  突然之间, Facebook似乎无所不能。资金不再是障碍,其业务在学生中继续快速增长,扎克伯格曾经对 Facebook挥之不去的怀疑已经消逝。现在是时候把它打造成一家真正的商业公司了。

   马克·扎克伯格和达斯汀·莫斯科维茨当时才年仅 21岁。尽管他们远见卓越、创意无穷、全心投入,但他们仍然停留在大学生的思想状态,几乎不知道如何组织一家企业。Facebook的首要任务是雇用更多 员工,可他们的猎头策略并不是非常专业。起初其主要方法是在人行道靠街的位置摆放一个木制意大利厨师像,并在这个人像上挂上一块黑板,上面列出的不是菜 单,而是虚位以待的工作职位列表,例如,“主管工程技术的副总裁”。

  陈士骏( Steve Chen),以前曾在 PayPal做程序员。但加入Facebook仅仅几周之后,他决定离开公司,准备与两位 PayPal公司的朋友开创一家新公司,做视频方面的业务。将他招进来的科勒试图劝阻他离职。“你正在犯一个大错误,”科勒说,“在你剩下的人生里,你将 会后悔这个决定。 Facebook将成为商业巨子!而视频网站已经有一大把了!”陈还是选择了离开,他创办了一家小公司,名叫 YouTube。

   扎克伯格很快就清楚地知道,位于硅谷食物链顶端的 google才是与 Facebook争夺人才的主要竞争对手。毕竟,那是差不多每个优秀软件工程师都向往去工作的地方,那些人才是 Facebook应该聘用的人。只要知道某人正在 Google接受面试,扎克伯格就愈发想把这个人抢到手。他甚至还在斯坦福计算机科学系大楼内摆设了一个小桌子,上面的标语写道:“为什么要到 Google工作?来 Facebook吧。”

  但 Facebook对招聘人员有着独特的标准。首先,它偏向于聘请年轻人。对这群中途退学、挑战旧习俗、自学成才的人来说,辍学是一种美德。“当你可以参与 其中的时候,为什么要浪费时间去研究它呢?”扎克伯格会这样问他试图招募的毕业生。他甚至开始保证,如果某人退学来 Facebook工作而且迟后决定再去读书的话,公司将为其支付学费。科勒面向暑假实习生打招聘广告,然后当有发展前途的应聘者来面试时,科勒有时会告知 他们 Facebook只招聘全职员工,这就迫使应聘者考虑退学。

  越来越多的科技和媒体公司注意到Facebook的迅猛成长,并想方 设法试图来分一杯羹。MySpace的首席执行官克里斯·德沃尔夫从洛杉矶来到帕洛阿尔托,提出试探性建议,看有没有可能买下Facebook。结果到了 7月,MySpace自己被收购了。鲁伯特·默多克的新闻集团以 5.8亿美元买下了这家社交网站的母公司,得到了 MySpace和其 2100万用户。

  其实扎克伯格最不愿意的就是出售他所创立的这个“宝贝”。当他在斯坦福演讲时,有人问他,他认为用 Facebook来“生钱”或挣钱的最佳方式是什么。“战略性撤出。”扎克伯格回答道。“我的时间是用来想如何建造它,而不是去想如何离场,”他回答, “相比其他人,我认为我们能够把这个网站做得更有意思。管理这个网站让我感觉很爽。对不起,我不会花时间去想卖了它。 ”

  越来越多的硅 谷高管们开始相信,社交网络会成为一片很大的盈利市场。Google的一些主管上门了解有无可能与Facebook合作甚至采取收购。即使在这个网站萌芽 之初,Google就已充分意识到这个项目有投资价值。不过扎克伯格很戒备,他和他的同伴认为,假如要自己做主,就必须保持独立经营。无论如何,他们为之 努力的与Google截然不同。他们的网站与人息息相关,而Google关注的是数据。
1

鲜花

握手

雷人

路过

鸡蛋

刚表态过的朋友 (1 人)

发表评论

最新评论

引用 阳青调调 2012-2-7 11:23
很有意义的文章。

查看全部评论(1)

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