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内地改革开放前,在港的中资公司有中银、华润、招商、中旅4家,它们分别隶属于中国银行总行管理处、对外贸易部、交通部、国务院侨办。20多年间,由于种种原因,这4家公司发展缓慢,在港影响甚微,业务仅限于金融、贸易、航运、旅游。
从70年代末起,香港中资进入第二春。中资四大元老获得长足的发展,另有大量内地公司来港发展。
一、注资“泰富”
1979年10月,直属于国务院的中国国际信托投资公司在北京成立,董事长为荣毅仁,开办费是邓小平特批的50万元人民币。公司的决策管理层不是党委会,而是董事会,这在当时的内地无疑是一个大胆的创举。
荣氏家族是旧中国著名的大资产阶级。上海解放后,荣毅仁被誉为红色资本家。他先后担任过上海市副市长、纺织工业部副部长等要职。
荣智健为荣毅仁的长于,毕业于天津大学机电系,是一个从小过着富裕生活,青年时代(文革时期)饱受政治歧视和生活磨难的资本家后代(荣一直否认他是高干子弟)。1978年,荣智健来港投靠亲戚,持有一些父亲给他的纺织股(具体数不详)。1985年他卖掉自己的电子厂,身价已有4亿港元。这一年,荣智健居留满7年,成为香港永久居民。这一年,北京中信在港的投资机构,在港注册为中国国际信托投资(香港)有限公司。荣智健卖掉自己的公司后,应邀来香港中信帮助策划。次年,他正式进入香港中信,任董事职务。1987年,中国国际信托投资(香港)有限公司重新注册为中信集团(香港)有限公司。荣智健接替米国钧任董事兼总经理职务,董事长为唐克(后由王军接替)。北京中信董事长仍是荣毅仁。1994年,荣智健对记者开诚布公地说:“假如我不是荣毅仁的儿子,我今天不可能做香港中信的副董事长兼总经理。但假如我仅仅是荣毅仁的儿子,而自己没有能力来经营,香港中信也不会发展成今天这样的规模。”
荣智健并不否认父辈对他的作用,但他又十分自信地肯定自己的能力。最能体现他经营能力的是中信泰富。荣智健有心创立一家完全由自己管理的公司。1988年,国务院下令对在港的中资公司进行整顿。在这期间,荣智健积极寻找借以上市的壳——泰富发展。泰富发展的前身是冯景禧旗下的新景丰。股权两度易手,冯氏家族占19%,李明治的澳洲辉煌国际占21%,曹光彪的永新企业占50.7%控制性股权。这时,曹氏正为港龙航空弄得焦头烂额。有意将泰富作壳出售。
荣智健在香港商界巨子李嘉诚、郭鹤年的帮助下,于1990年1月聘请收购专家梁伯韬、杜辉廉的百富勤为财务顾问,与曹光彪私下洽商之后,中信宣布正式全面收购泰富,以每股1.2港元收购曹氏的50.7%股份,并以同样条件收购全体股东的股份。泰富市值 7.25亿港元,是一家投资地产的小型公司。经过复杂的换股增股,到1991年6月,泰富发行新股集资25.1亿港元,郭鹤年、李嘉诚认购新股。其股权分配是:中信49%、郭鹤年20%、李嘉诚和曹光彪均为5%,其余为公众股东。泰富发展易名为中信泰富,荣智健任董事长兼总经理。这一年,中泰盈利3.33 亿港元,业绩不俗。中泰更上台阶,是从投资公司转为投资与管理为一体的综合性公司开始的。中泰首役,是收购大型商行恒昌。
二、恒昌纷争
恒昌企业的实体为大昌贸易行,于1946年,由恒生银行元老何善衡、梁球瑶、何添、林烦炎等人创立。经过数十年发展,大昌已成为香港的大型综合性贸易公司。恒昌为大昌的控股公司,恒昌、大昌均未上市,规模及效益却绝不比蓝筹股公司逊色。大昌的经营范围,除传统的粮油贸易外,还代理化妆品、数个品牌家电音响、数个日本名牌汽车、建筑装修材料的销售。其中以汽车贸易最引人瞩目,它拥有7家汽车行,占全港汽车销量的四成。恒昌掌权的两位元老,何善衡九十高龄,13名子女无一人愿打理恒昌。梁球瑶88岁,膝下无子女。1989年,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国家对中国实行经济制裁,中国的主要进出口商埠香港深受影响,贸易商行大昌前景黯淡。两位年事已高的老人遂生退休之意。这便成为何善衡、林秀峰组织财团收购恒昌的契机。恒昌虽未上市,其股东却有430人之多,是一家标准的公众持股有限公司。因此,收购完全按照上市公司收购及合并守则进行。这在香港股市收购战中十分罕见。
1990年8月10日,恒生银行首任董事长林炳炎之子林秀峰、周大福企业老板郑裕彤、中华制漆主席徐展堂合组的备恰公司正式成立,作为收购恒昌的旗舰。据传,收购共涉资约60亿港元。当时,伊拉克狂人萨达姆一举吞并科威特,西方经济学家预言将会爆发世界石油危机。如此,将会直接打击恒昌的汽车代理业务。恒昌元老卖盘之意更加坚决。据市场传闻,当时老人原则同意备恰的254港元1股的收购价。备恰向汇丰贷款40亿港元作收购之用。汇丰的条件是,收购一成功,必先出售部分资产,偿还部分贷款。备恰第一步打算是收购后把恒昌的海外资产剔除。既已拆骨,索性一拆到底将恒昌来个五马分尸,卸为三大块。据说周大福与新世界得物业,林氏昆仲得大昌的汽车代理权,徐展堂得粮油等贸易经营业务。何善衡等老人闻之大吃一惊。恒昌乃他们一手开创,怎容得拆骨?老人坚决捍卫亲手开创的事业。这样,逼得备恰幕后洽商不遂而跳到台前。
1991年5月2日,备恰财务顾问获多利提出收购建议,恒昌作价53.4忆港元,每股254港元,收购于7月2日截止。6月11日,收购建议书正式发出。次日,何善衡呼吁股东不要接受收购建议。6月15日,恒昌财务顾问宝源投资发出62页反收购文件,详列恒昌在香港及海外77项物业,估值 52.5亿港元,恒昌代理权及采购、批发、零售网络估值25.3亿港元,两大项合77.8亿港元。备恰的53.4亿港元显然太低,若股东接受备恰的收购建议,每股票损失100多港元。到收购期届满,备恰失败,尽在意想之中。中信泰富主席荣智健正是这个时候“插手”的。但荣氏当时的财力不足吞并这个庞然大物,得倚赖几位大富豪的帮助。7月底,荣会同李嘉诚等众豪商议成立收购恒昌的旗舰GREATSTGIE公司。该公司的9名股东是:中信泰富36%、李嘉诚19%、郑裕彤18%(郑倒戈加盟)、百富勤8%、郭鹤年的嘉里贸易7%、荣智健个人6%、何厚销兄弟4%、洗为坚1%、冯景植遗孀冯梁宝琛1%。百富勤既是这次收购的股东,又是财务顾问。8月7日,市场传出GREATSTGIE已与恒昌元老洽商的消息。林秀峰兄弟与徐展堂另组财团竞购,但实力远不如荣氏财团。
GREATSTGLE的出价是每股330港元,涉资69.4亿港元,比恒昌重估的资产393港元1股 “缩水”60港元。但收购财团信誓旦旦,保证收购后不会将恒昌拆骨,不会辞退老员工,老一辈开创的事业在他们手中将会得到发扬光大。何善衡、梁球瑶嫌出价仍太低,但觉得对方不失诚意。市场人士认为,GREATSTGLE投其所好的策略初步奏效。关键是恒昌创业元老兼大股东何添许诺将所持的恒昌股份让出。另外小股东对恒昌在老人的控制下暮气沉沉的作风有所异议。认为出价尚可,表示可出让所持的股票。经过近一个月的极其艰难的谈判,双方在9月3日达成协议,恒昌的财务顾问宝源投资建议股东接受收购建议。GREATSTGLE财务顾问百富勤宣称,已得到持有恒昌股份44.4%股东的接受承诺。9月5日,百富勤宣布已有52.24%的股东接受收购,收购已获成功。到1991年10月22日收购期届满,百富勤代表GREATSTGLE宣布,获得97%恒昌股权CBEATSTGLE股东按权益分配恒昌股份,占35%的中信泰富为首席大股东,荣智健出任恒昌主席,行政总裁为前联交所行政总裁袁天凡。众豪成全了荣智健收购恒昌的宏愿。有趣的是,众豪连恒昌股票的香气都没嗅个够,不到3个月,又要拱手出让。财经记者张剑虹撰写了内幕文章,笔者与读者未必同意文中的某些观点,但可透过该文了解事件的前因后果。“去年(指1991年)10月22日,中信泰富为首的财团,完成收购恒昌后,荣智健踌躇满志,兴致勃勃地拉队前往欧、美、日作巡回推广。初期他满以为,收购了有45年历史、盈利高达10亿港元的老牌大行恒昌,在鬼佬及东洋基金面前可以威风一番。谁料希望愈大.失望更大,日本机构投资者对他毫不留情……尽管旗下有国泰、电讯、恒昌等篮筹股公司(注:恒昌非上市)的股权,但本身没有自己经营的生意,不可以作为长线投资对象。”
中泰不可能将英资国泰、电讯控为己有,只有打恒昌的主意。文章说:“另一个促使荣公子“买起”整家恒昌的原因,是看中了恒昌庞大的现金收益。中信泰富为首的财团去年9月收购恒昌时,恒昌坐拥20亿现金及7亿多元股票,并有市值50亿港元以上的物业。若将恒昌部分非核心物业及股份出售,随时可套取二三十亿现金。另外,恒昌的汽车、粮油、食品等贸易业务,有庞大的流动现金。”
三、30亿港元的交易当场敲定
那么,该如何“请”这些曾鼎力帮助过自己的众富豪“出局”呢?这似乎难不倒荣智健,他摸透了李嘉诚、郭鹤年的心理。12月底的一天,荣智健特邀李郭二君到深水湾高尔夫球场打波(球)。一宗涉资30亿港元的交易当场敲定。为应付全面收购,中泰于年初配售11.68亿新股,集资25亿港元。同时,李嘉诚积极做众富豪的工作。1992年1月13日,除中泰及荣智健外,李嘉诚、郭鹤年、郑裕彤、百富勤、何添家族、洗为坚、冯梁宝琛等7名股东宣布将所持的恒昌股份售予中泰。收购完成后,中泰及荣智健共持有恒昌97.12%股权,共涉资金30.06亿港元,恒昌成为中泰全资附属公司。全港舆论哗然。1月14日的《明报》心平气和介绍此次收购。中泰向富豪收购恒昌股份,每股作价230港元,较去年10 月的购入价330港元少100港元。但连同之前已派发的特别中期息12D港元及中期息40港元,合共390港元。如果这样比较,就比买进时每股溢价60港元。某记者称,到1992年初,“恒昌起码亦值每股407元,但中信泰富以每股390元买起恒昌,可谓便宜到笑。”
据传,李嘉诚说,价格是经双方反复估算的,是公平交易。心直口快、缺乏政治头脑的郑裕彤在记者的追问下这样说:“我是舍不得恒昌,但大家既然要卖,自己还是随大队吧。”
“你不能要我不投资,我已协助香港中信把资产从2.5亿增加到差不多250亿港元,我为什么不可把自己的资产翻一番、翻几番?但我有一条界线:应该是国家的钱,就属于国家。”无可否认的,荣智健是中信泰富第一功臣。亦是香港中资最杰出的企业家。
1995年初,《信报》还把中信泰富列入财阀榜,在“荣智健的中信泰富”条目下,有一段这样的评论:“中信泰富是一个别树一格的集团公司,既有财阀特色亦有国企背景。在荣智健的领导下,本报资料室因中信泰富表现似财阀多于国企,因此决定把它列入财阀的评比,结果成为香港第九大财阀……1994年,第一家中资背景的中信泰富闯入香港十大财阀之列,因此只要按资本主义游戏方式加人竞争,加冕不难成功。”报纸点出中信泰富成功的要诀,若说中资背景,许多中资公司都极有来头,为什么中信泰富尤其成功?
评点:
荣智健收购成功之处主要有以下3点:
1、战略意图明显。荣智健选择香港作为发展基地,是十分具有战略眼光的,并在多个产业进行渗透发展,不断扩大自身的实力。
2、抓住收购的最佳时机。在决定了战略收购的意图后,就要看能否抓住收购的时机了。从本案例看,荣智位收购泰富发展则正是其有意作壳出售。而在收购恒昌时,正是备信收购恒昌失败之时。所以一旦选准收购对象之后,收购的时机掌握成为关键。
3、强强联合,增强收购实力。荣智健在收购时经常会遇到强有力的竞争对手。如在收购恒昌时,就有林秀峰兄弟的竞争。在这个时候,荣智健均倚靠香港的几位大富家帮助。与他们联合极大增强其竞购能力。这无疑又是以小做大的典型例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