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一、课程的性质和目的
本课程是为国际贸易第二学位专业本科生开设的专业基础课,是经济学入门课和必修课。本课程的任务是通过老师的讲授,使学生初步获得有关现代市场经济学的基本概念、基本知识和基本理论,掌握经济学的研究方法,建立起作为一个专业经济工作者应具备的经济观,为以后深入学习专业课打下坚实的基础,提高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学生不仅应把握西方经济学的理论框架和基本内容,还应掌握其分析方法,了解其最新发展,学会理论联系实际以及分析和解决现实经济问题。
二、课程教学内容
第一章、导论(3学时)
理解经济科学的性质和意义、经济学的研究对象和研究方法。了解微观经济学与宏观经济学的关系,了解西方经济学的产生与发展的基本概况。
主要内容:经济学的定义,经济学的基本问题,资源配置与经济制度,微观经济学与宏观经济学的关系。经济学的研究对象,经济学的研究方法,经济学理论模型的构成,经济学的产生和发展。全章的难点在于如何引入经济学的思维定式和分析方法。
自学:经济学的发展简史、经济学的各个流派。
第二章、供给、需求与均衡价格理论(6学时)
理解市场机制的作用原理,即市场供给和市场需求形成市场均衡价格,均衡价格配置资源并进一步调节经济运行的理论以及价格政策理论。掌握供求分析这一基本经济模型及其内涵的基本经济原理。
主要内容:需求、需求量和需求曲线;影响需求的因素,需求函数,需求定理,需求定理的例外;需求量的变动与需求本身的变动;供给、供给量和供给曲线;影响供给的因素、供给函数、供给定理、供给定理的例外;供给量的变动与供给本身的变动;均衡价格的含义、均衡价格的形成;需求与供给的变动对均衡价格的影响、供求定理;价格政策;需求价格弹性,需求交叉弹性,需求收入弹性,供给弹性;蛛网理论。本章的重点和难点在于说明清楚价格机制的形成和作用。对于弹性理论,重点是需求的价格弹性,理解了这种弹性,其他弹性问题也就容易解决了。
自学:供给理论;供给弹性。
作业:供给与供给量,需求与需求量的概念区别;有关弹性系数的计算及其经济学意义方面的问题。
第三章、消费者行为理论(5学时)
理解消费者如何把有限的收入分配在各种消费品的购买上,以实现最有效的配置,以及收入和价格的变动对消费者的需求的影响;了解消费者行为理论的前提条件和局限性;掌握消费者均衡的条件以及相应的边际分析法和无差异曲线分析方法。
主要内容:效用、总效用和边际效用;边际效用递减规律;消费者剩余;消费者偏好和无差异曲线;预算约束线;消费者均衡条件;恩格尔曲线与需求曲线;替代效应、收入效应和价格效应。本章的中心内容就是说明消费者在某些约束条件下如何实现效用最大化。包括从基数效用论到需求定理,从序数效用论到需求定理两个方面的内容。由于效用是消费者消费物品和劳务时的心理感受,这就决定了消费者行为理论是一种心理分析,因此,本章的最大难点也就在于心理分析是抽象的,用经济分析工具分析心理现象使初学者不易理解。在讲课时要特别注意引导学生。
作业;用无差异曲线分析法表示收入效应和替代效应方面的思考题。
讨论:边际效用递减规律的实际例子;边际效用递减规律是否存在例外。
第四章、生产理论(5学时)
理解关于理性经济人的假设——厂商进行生产的目的是要实现利润最大化问题、一种生产要素的合理投入问题、两种生产要素投入的合理投入问题。了解生产要素的投入与产量的一般物质技术关系。掌握边际收益递减规律,生产的规模经济原理以及相应的边际分析法和等产量线分析法。
主要内容:完全理性的经济人假设;生产、生产组织及其类型;生产要素、生产函数、技术系数;边际收益递减规律;总产量、平均产量、边际产量;只有一种生产要素发生变动的生产及其合理投入问题;技术系数不变且有两种生产要素投入的生产及其规模经济问题;等产量线与等成本曲线、等产量分析与生产者均衡;技术系数可变且有两种生产要素投入的生产及其生产者均衡问题;生产扩张线、投入要素价格变化对生产者均衡的影响、技术变化对生产者均衡的影响。本章的难点是一种可变生产要素的投入量与产量的变动关系以及两种可变要素的最适组合问题。
作业:生产要素的合理投入问题。
讨论:分别联系经济创新和科技进步,论述企业家才能和科技人员的重要性。
第五章、成本与收益分析(4学时)
理解厂商的利润最大化原则,了解经济成本与会计成本、会计成本和机会成本、利润与成本等概念的区别,掌握生产成本最小化这一基本经济分析方法。
主要内容:成本与收益的概念:机会成本、显明成本、隐含成本、总收益、平均收益、边际收益、正常利润、会计利润、利润最大化原则;短期与长期;短期成本、短期总成本、固定成本、可变成本、短期平均成本、平均固定成本、平均可变成本、短期边际成本、各类短期成本的变动规律及其关系;长期成本、长期总成本、长期平均成本、长期边际成本。本章的重点和难点都在于短期成本的变动及各类短期成本相互关系的分析。
自学:企业与市场关系的理论;长期成本的变动规律及其关系。
作业:各种短期成本之间的关系、机会成本和会计成本、经济利润正常利润之间的关系方面的思考题。
第六章、厂商均衡理论(6学时)
理解厂商在完全竞争、垄断竞争、寡头垄断、完全垄断这四种市场结构中如何根据市场竞争或垄断程度的不同情况,来确定其产品的产量与价格,把握厂商在不同市场结构中的短期均衡和长期均衡的条件。
主要内容:完全竞争市场的含义与条件、完全竞争市场上的价格、需求曲线、平均收益与边际收益、完全竞争市场上的短期均衡、完全竞争市场上的长期均衡;完全垄断的含义与条件、完全垄断市场上的需求曲线、平均收益与边际收益、完全垄断市场上的短期均衡、完全垄断市场上的长期均衡、垄断厂商的价格歧视与垄断利润;垄断竞争的含义与条件、垄断竞争市场上厂商的需求曲线、垄断竞争市场上的短期均衡、垄断竞争市场上的长期均衡;寡头垄断的含义与条件、寡头垄断市场的特征、寡头垄断市场上产量的决定、双头垄断市场与古诺解、拐折的需求曲线、寡头垄断市场上的价格决定、博弈论简介。本章的难点在于完全竞争市场上的短期和长期均衡分析。把握了完全竞争市场的均衡分析,其他市场的分析也就容易了。
自学:简要了解博弈论的基本原理。
作业:对完全竞争、垄断竞争、寡头垄断、完全垄断这四种市场结构的比较分析及其评价方面的思考题。
讨论:完全竞争市场模型的理论价值和学术意义。
第七章、分配理论(4学时)
理解各种生产要素需求与供给的基本原理,把握工资、利息、地租的决定。
主要内容:生产要素的需求、生产要素的供给、要素市场的均衡;劳动的需求、劳动的供给、完全竞争市场工资的决定、不完全竞争市场上工资的决定;资本的需求、资本的供给、资本市场的均衡;地租的作用、地租的决定、级差地租的形成与决定、准地租、经济租;风险与资产选择原理概述。本章的难点在于生产要素价格决定的一般理论分析。
自学:风险与资产选择的有关原理。
作业:有关工资差别的理论分析。
第八章、一般均衡与福利经济学(2学时)
理解一般均衡的含义及其与局部均衡的区别;理解福利经济学的基本原理;掌握帕雷托最优的含义与条件。
主要内容:局部均衡、一般均衡;交换的一般均衡、生产的一般均衡、生产和交换的一般均衡、效用可能性边界、生产可能性边界;福利经济学概述、效率与公平、洛伦兹曲线;帕累托最优、帕累托最优条件、完全竞争与帕累托最优;非完全竞争的福利损失。本章的重点和难点是一般均衡分析和帕累托最优条件分析。
自学:福利经济学概述、效率与公平的理论概述。
作业:一般均衡分析和帕累托最优条件分析。
第九章、市场失灵与微观经济政策(2学时)
理解市场失灵的含义;掌握市场失灵的原因及其后果;了解解决市场失灵的微观经济政策。通过本章的学习,使学生对市场经济有一个正确的认识。
主要内容:市场经济与市场失灵;市场失灵的基本原因:垄断、外部性、不完全信息、公共产品等;解决市场失灵的基本微观经济政策;政府失灵、寻租行为。本章的重点和难点在于市场失灵的原因与后果分析。
自学:政府失灵的有关理论分析。
作业:为什么市场经济不是万能的?
第十章:导论(2学时)
本章对宏观经济学做一个概貌性的介绍,包括宏观经济学的研究对象和方法、宏观经济学的基本概念、宏观经济学的形成和发展等内容,目的是使学生对宏观经济学有一个感性的认识,了解宏观经济学的基本框架,为以后的学习打下良好的基础。
通过本章的学习,要求学生理解宏观经济学是一门充满争论的学科,应从两大流派(凯恩斯主义和新古典主义)来看待宏观经济学的发展,并理解本课程的结构安排。
本章要求学生掌握宏观经济学的分析方法,知道从什么角度以及如何对宏观经济的运行问题进行研究。
第十一章:宏观经济的衡量与均衡(4学时)
介绍宏观经济的长期模型,这个模型主要建立在古典经济学的理论基础之上。从学习的角度来看,有必要首先掌握古典宏观经济理论。
宏观经济学关心的重要问题是一个经济中的总产出、价格水平、就业水平和利率的宏观经济变量是如何决定的,因此,了解这些变量的测量就显得很重要了。本章的主要内容可以归纳为两个部分:一是关于国民收入、价格、就业等变量的衡量;二是讨论宏观经济的均衡的概念以及条件问题。通过本章的学习,学生应该对国民收入等概念加深理解,掌握国民收入核算的基本方法。本章的难点在于对宏观经济均衡的理解和掌握。由于“均衡”这部分内容较为抽象,学生很容易产生困惑,教师一定要在理论上对这个问题解释清楚才能将学生领入宏观经济学的领域。
第十二章:经济增长(4学时)
经济学家认为,GDP或人均GDP的变化和差异的唯一来源,是一个国家的经济增长,或不同国家的经济增长速度的差异。所以,经济增长是各国追求的目标之一。本章以索洛模型为基本内容,介绍资本积累、劳动力增长、技术进步等因素对经济增长的作用,以及积累与消费的相互关系,并以此为理论依据,提出促进经济增长的政策。
本章是宏观经济学较难的一章,教师应该由浅入深地介绍“稳定状态”这个重要的概念,以便使学生对新古典经济学关于经济增长理论的研究方法、思路有一个清楚的认识,课后还要留出作业,通过练习掌握本章的内容。
第十三章:失业(4学时)
本章的内容包括四个方面:一、失业的类型和自然失业率的概念;二、摩擦性失业和结构性失业;三、失业的原因分析;四、失业的治理。
本章是从长期的角度考查失业问题的,即:从长期来看,在任何经济体制条件下,失业都是不可避免的,因此本章侧重于对失业的一般特征的考查。这种分析与凯恩斯对失业的分析不同,凯恩斯的失业理论是一种短期理论。本课程将凯恩斯的失业理论归于短期波动理论。
第十四章:通货膨胀(4学时)
本章介绍以传统的货币数量论为核心的通货膨胀理论,涉及的内容有:货币的概念、职能、供给等基础知识;货币数量理论;通货膨胀与利率的关系;通货膨胀的社会成本。本章的侧重点在于介绍通货膨胀的原因的古典解释,旨在于说明,从根本上来说,通货膨胀是一种货币现象,因此,通货膨胀是具有长期性的特征。
第十五章:总需求与总供给(4学时)
本课程的第六章至第八章介绍宏观经济的短期模型,在短期模型中,经济会出现波动,市场均衡会偏离充分就业的自然水平。宏观经济的短期模型就是研究短期中宏观经济偏离长期均衡的均衡状态,以及回到长期均衡的可能性和条件。
现代宏观经济学用总需求-总供给模型解释经济的波动。本章将对这个模型做一个简单的介绍,主要内容包括:总需求曲线的构成、形状和变动,长期的总供给曲线和短期的总供给曲线,宏观经济的短期均衡和长期均衡。
第十六章:总需求理论(4学时)
本章的基本内容是凯恩斯学说。凯恩斯学说的核心部分是总需求理论,本章利用IS-LM模型来说明总需求,包括以下内容:1)讨论在价格不变的情况下产品市场的和国民收入的决定问题,这一部分内容在传统宏观经济学中被称为凯恩斯的“收入-支出模型”;2)考察货币市场的均衡和利率的决定;3)从产品市场和货币市场的均衡推导和分析IS-LM模型,并在该模型的基础上进一步推导出总需求曲线。
本章涉及宏观经济学的核心理论,要求学生通过练习加深理解。
第十七章:总供给理论(4学时)
本章讨论向上倾斜的总供给曲线,即短期的总供给曲线,主要介绍四个总供给模型,这四个模型以20世纪70年代以来发展起来的理性预期、不对称信息等理论为基础,因而体现了宏观经济学的新进展。本章还讨论修正后的菲律普斯曲线,说明短期中通货膨胀产生的原因以及治理。
由于本章的内容具有一定难度,学生学习起来可能较为吃力。
第十八章:宏观经济政策和理论(4学时)
本章集中介绍宏观经济政策和理论的基础知识,涉及以下内容:1)宏观经济政策的理论依据;
2)IS——LM模型与宏观经济政策;3)主动性政策和被动性政策;4)有规则和无规则问题。这一章的案例主要来自中国,通过学习,使学生对中国政府近年来实施的宏观经济政策上升到理论上认识。
第十九章:宏观经济学流派(2学时)
本章主要介绍在当代西方经济学理论中影响最大的3个流派:货币学派、新古典宏观经济学以及新凯恩斯主义。目的是使学生了解宏观经济学领域某些问题争论的概况,从而加深对已经学过的宏观经济学理论的理解。
三、课程教学的基本要求
西方经济学是理论性很强的专业基础课,因此在教学法上,应采用课堂讲授、自学、做练习和作业等方式进行。教师在课堂上应对西方经济学的基本概念、规律、原理和方法进行充分和必要的讲授,并讲授每一章的重点、难点内容;讲授中应针对我国学生在经济学研究中习惯于、偏重于哲学分析方法的普遍倾向以及辩证逻辑思维泛化的特点,综合运用形式逻辑思维方法、数理分析方法、均衡分析方法、边际分析方法、实证和规范分析相结合、定性和定量分析相结合、静态和动态分析相结合等方法,着重培养学生对经济学范式、基本分析方法和技能的理解和掌握;讲授中还应注意理论联系实际,加深学生对西方经济学有关概念、理论等内容的理解。建议采用多媒体辅助教学,加大课堂授课的知识含量,重要的西方经济学概念和术语要用英文单词标注。本课程自学内容的数量不应少于理论教学时数的15%,主要安排在各章节中易于理解的内容部分。自学不应占上课学时,但是必须考试;学生在自学前,教师应下发自学提纲或有关思考题,并进行必要的检查。平时作业量应不少于25学时,在主要章节讲授完之后,可适当布置一定量的课外阅读,旨在加深学生对所学知识的理解、运用,扩宽学生的知识面。考试主要采用闭卷方式,考试范围应涵盖所有讲授及自学的知识内容,考试内容应能客观反映出学生对本门课程主要概念的记忆、掌握程度,对有关理论的理解、掌握及综合运用能力。考试题型应尽量多样化。
总评成绩:平时作业占30%,闭卷考试占70%。
四、建议教材与教学参考书
[1] 梁小民,《西方经济学》(修订版),中国统计出版社,1998年8月;
[2] 黄亚钧 郁义鸿,《微观经济学》,高等教育出版社,2000年7月;黄亚钧、袁志刚主编:《宏观经济学》,高等教育出版社,2000年8月;
[3] (美)保罗·A·萨缪尔森,威廉·D·诺德豪斯,《经济学》(第12版)上下册,中国发展出版社1992年3月;《经济学》(英文版,第16版),机械工业出版社,1998年7月;
[4] (美)约瑟夫·E·斯蒂格利茨,《经济学》(上下册),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7年5月;
[5] (英)阿尔弗雷德·马歇尔,《经济学原理》,商务印书馆,1964年10月;
[6] 高鸿业,《西方经济学》(上下册),中国经济出版社,1998年12月;
[7] 曼昆,宏观经济学,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0年12月;
[8] 宋承先,《现代西方经济学》(上下册),复旦大学出版社,2002年1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