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8年7月份,彼时的蚂蚁网创始人,今天的百度社会化网络事业部总经理麦田曾写下过一篇《博客已经过时了》的文章,而当时身为博客大巴运营官的我,立刻长篇大论地写下了三篇《Blog Blogger BSP 哪一个过时了》日志来回应——这个完全可以理解,就像今天很多人不能赞同我对他们所在公司的模式批评一样。不过,即便是那个时候,我还是写下了这样一句话:Blog不会过时;BSP会过时(BSP指的是博客托管服务商)。 很遗憾的一件事是,至少从商业资本层面上讲,BSP(也可以简单称之为博客)今天作为一个概念已经过时了。当商业资本兴趣缺缺后,博客作为一个独立的商业形态,已经无法成立。换句话说,博客没有找到商业模式,但有趣的是,博客本身,却成为某种商业模式的重要支撑。 查询一下今天的三大门户访问量情况,根据alexa的统计,新浪的博客(blog.sina.com.cn)占据了整个新浪页面访问比例的15.81%,仅次于今天如日中天的微博(t.sina.com.cn),搜狐博客(blog.sohu.com)为5.95%,排名第六,而网易博客(blog.163.com)为15.72%,也是排名第二,次于网易新闻,超过网易招牌应用网易邮件。这也就是说,如果没有博客服务,三大门户将失去一大票访问量,而主要依靠访问量才能实现的网络广告,也就失去了非常重要的支撑。 对于博客服务而言,无论是Blogger(写博客的),还是博客频道(门户博客),各取所需。博客写手依靠门户的高流量平台,至少可以让自己的写作更广为人知,而博客频道则免费获取了大量原生态的内容,吸引更多点击。博客,这项失去独立商业模式的服务,依然有其商业价值,而且,还很重要。 QQ也是一种。单纯就聊天工具而言,大概除了Skype这种可以直接拨打到对方电话上的服务有其独立商业赚钱套路以外,其它IM都缺乏商业模式——即便是Skype,也是微利行当。去岁年中申请IPO时披露的数字不过4亿美元收入(半年),与其当时5.6亿用户的规模并不相称。QQ的商业模式是利用QQ作为一个流量入口,来实现旗下诸项服务获得一个免费的推广渠道,然后加以变现。QQ这种免费聊天工具,没有独立的商业模式,但谁都不敢说,QQ一点都不重要。 看看今天的微博。我以为,微博本身并没有商业模式。以微博页面上那几个区区广告位,怎么可能养活庞大的微博运营团队(新浪微博运营人员据说已经需要三个楼面,还不算非北京地区的员工)。微博大体上,将来也会成为一种流量入口,去变现其它业务。 OpenID,是一种很不错的服务,借由它,用户可以免去在不同网站上的注册之苦以及密码记忆之麻烦。但OpenID本身赚不到任何钱,颇有点公益项目的味道。Facebook和Twitter兴起后,国外目前很多网站提供使用Facebook或Twitter用户名登录的方式。而无论是F还是T,自己都是极其庞大的商业力量。 从上面的例子中我们可以看到,大体上存在一些服务,是相当基础的应用,对于广大互联网用户确实存在需求。但这些服务本身没有商业模式,OpenID推了很多年,不成气候。但商业巨子一出手,立刻蔓延开来。在今天中国互联网江湖,已经出现了类似使用QQ号或某微博帐号登录的状况。而这种商业性质的准OpenID服务,我个人是相当看好腾讯的QQ号登录。到底QQ号是中国拥有用户数量最多的,到底腾讯并购了康盛创想,一个拥有一半BBS市场的Discuz架站程序和几乎所有小型社区的UChome架站程序。 门户借由博客,更是做大了流量。微软借由Skype,剑指移动方略。谷歌借由gmail邮件服务,建立了相当完美的谷歌诸服务的通行证体系。腾讯借助聊天,变现诸多服务,今天又或可借助QQ登录,更容易掌控用户。这些本身缺少商业模式的东东,最终成了商业帝国得以扩张的基石。而值得玩味再三的是,如果没有商业帝国的介入,这些服务,在中小公司手里,其实并无太多前途。老实讲一句,当年四大微博即便没有什么非商业因素的羁绊,今天怕也是不成气候。 这是所谓的“免费”商业模式么?你也许可以这么理解。但如果仅仅是这么理解,有点简单了。因为,并不是所有的公司搞免费都能搞出大动静来的,也不是所有的东西都有必要拿出来免费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