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揭秘200多年前华人参与的海参国际贸易航线

2011-9-2 10:45| 阅读次数: 2808| 发布者: angun

摘要: 每年春夏间,海上丝绸之路的商船满载着香料、海参等货品抵达中国。图为澳大利亚土著民族用来称量海参的称。 200多年来,一种“皮糙肉厚”的海洋软体动物,继丝绸、瓷器、香料之后,成为“海上丝绸之路”贸易中不可或 ...

每年春夏间,海上丝绸之路的商船满载着香料、海参等货品抵达中国。图为澳大利亚土著民族用来称量海参的称。

200多年来,一种“皮糙肉厚”的海洋软体动物,继丝绸、瓷器、香料之后,成为“海上丝绸之路”贸易中不可或缺的一个品种,也将南半球的澳大利亚人与北半球的望加锡人、华人紧密联系在一起――

由墨尔本大学和首都博物馆联合举办的《海参:华人、望加锡人、澳洲土著人的故事》,正在首都博物馆开展。

此次展览讲述了中澳两国绵长悠久的贸易友谊――中国人早在18世纪,便因小小的海参,与远隔重洋的澳大利亚建立起密切的往来关系……

     “海上丝绸之路”增加新品种

海参航线延伸至澳洲

望加锡-广州-澳门,这曾是一条著名的海上丝绸之路。

印度尼西亚群岛中段的望加锡海峡,是亚洲和欧洲间的重要洲际海上航道,是从中国南海、菲律宾到澳大利亚的重要航线,也是东南亚区际间航线的捷径,号称世界上有重要军事和经济意义的八大海峡之一。

300多年前的望加锡,是东南亚最大的城市、最大的港口、最开放的自由贸易口岸、海上丝绸之路的中转站、香料群岛的门户和交易集散地。明嘉靖年间,海上丝绸之路日益繁华,广州-澳门-望加锡成为海上贸易的一条固定航线:每年秋冬,葡萄牙商船在澳门起航,乘着东北季风,满载着丝绸和瓷器抵达望加锡。来年春夏间,再将胡椒、檀香木等香料运回澳门。史料记载,当时仅中国商船每年约有10至22艘,1637年至1644年间每年运往中国的胡椒在800至1200吨,最多的一年运量为2000吨,占印度尼西亚总产量的六分之五。

中国清朝海参需求的兴起,被以海上贸易为生的印度尼西亚望加锡人牢牢抓住。1666年前后,望加锡人发现了澳大利亚北部的海参,并开创了澳大利亚北部第一项出口贸易――海参。

望加锡人每年到澳大利亚北部一次,12月或来年1月季风伊始时抵达,等到6月顺着回风返航。与望加锡人在澳大利亚北部进行交易的,是澳大利亚的雍古族人。

雍古族人是当地的土著民族,他们不吃海参,认为未经加工的海参有毒。就连全套的海参加工手艺,都是望加锡人带过去的。在展览中,有历史照片记录了当时的海参加工站:望加锡人将海参切开,煮熟、烘干、烟熏,然后运往南中国的港口,换来中国的银子。此外,还展出了由很多杆秤组成的作品,反映望加锡人正在称量的海参,而且每一只海参上都有土著人使用当地颜料做的标记。

望加锡人给雍古族人带来了贸易的机会。雍古族的男人会志愿去望加锡人的船上工作,雍古族女人则很愿意和望加锡人联姻。在澳大利亚雍古族人的树皮画上,就有反映这种情况的:雨季刚来,漫天的积雨云都呈现三角形,这不仅意味着雨季的到来,望加锡人的船也要来了。


鲜花

握手

雷人

路过

鸡蛋

最新评论

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