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事有代谢,往来成古今。在过去的一年中,物流界的人事总是不停止地变化着,演绎着各种不同的人生故事。 一些为物流界所熟知的企业高管,有的继续执掌帅旗,有的则另外开辟新的天地。日捆物流中国公司前总裁后藤大辉,在经历了一段时间的长考后,决定创立鸿致物流公司,开启全新的事业。 实际上,后藤还有更宏伟的计划。在2011年里,他将借助广州物流协会的平台,成立日资企业专业委员会,促进日资物流企业与中国本土物流企业的交流。 这不是一个容易做出的决定。在过去的20多年里,后藤一直为日资物流企业服务,率领日捆物流公司在中国市场耕耘奋进。经过十许年来对中国市场的适应与沉淀,日捆物流公司的品牌、运营规模等已经上了好几个台阶。 但后藤还是想将自身几十年的工作经历奉献给公众,期望能寻找到一个平台进行智力释放,以使整个行业受益。他认为,中国物流业虽然发展迅速,但仍然还需要向日本、德国等物流发达国家学习,摒弃低成本、高消耗的粗犷发展模式。为此,他决定组建广州物流协会日资物流企业专业委员会,通过学习日本先进的物流理念和先进技术,结合中国物流市场的实际情况,塑造一批更具核心竞争力的中国式物流企业。 在他的构想中,由120多家日资物流企业组成的日资物流企业专业委员会,将会凝聚精益化、JIT等日本先进的物流思想及文化,同时通过组织与中国本土物流企业的交流活动,探讨适应中国市场的现代物流管理模式和创新系统。 期望在新的一年,物流界各位创业者的宏图与设想都能得到实现。 低成本理念拖累中国物流业 日本企业注重精细化理念,中国企业看重成本化管理,长期来看,这将成为限制中国物流业发展的因素。 张远昌:您在中国和日本的物流行业内都工作了很长的时间,对两边物流行业的现状都比较了解。中国和日本在物流方面有什么差异和差距? 后藤大辉:我在日本物流行业工作了二十几年,也想通过这样一个平台将日本物流方面的经验、技术和应用借鉴过来。就目前来说,在物流技术、应用、经验等方面,中国和日本之间的差距还是蛮大的。 东京有个和平岛,是PLC东京物流中心。一个月前,他们的一些工作人员到广州来交流。在跟他们的谈话过程中,我就发现,他们在1970年时候已经开始考虑到耗能、安全、抗震等物流技术应用方面的事情。而我们中国的一些物流企业呢,在现阶段的物流运输、仓储等策划过程中还没有将这些事情考虑周全,或者根本就不考虑这些事情。 这个差距不是几十年的问题,很多物流企业只考虑成本,认为降能耗就是增加成本,配备安全设备也会增加他的运营成本,其他抗震、防火等技术设备更是被认为是没用的。这是很可怕的。 成本,或者说廉价理念,是中国物流企业区别于日本物流企业的地方。首先,我们是所讲的制造理念方面。其实,制造理念和服务理念应该是一致的。现在,世界上很多人都在用中国制造的产品,很多人都在谈论“MadeinChina”这个话题。 之所以出现这种现象是由多方面因素造成的,比如稳定的政治环境、高速发展的经济、相对廉价的劳动力等等。但是这些因素不是一成不变的。像近两年,劳动力市场就出现了不“和谐”的现象:一方面,企业的人工成本压力上涨;另一方面,工人生活成本不断上扬。造成这种现象出现固然有通货膨胀等因素,但也有企业自身的原因。 一直以来,中国物流企业运作第一个想的是价格成本、金钱成本。目前的物流企业所谓的成本低,其实当中的浪费现象是十分严重的。中国的物流界有这么一个认识,“日本的物流贵,中国的物流便宜”。目前所有的物流供应商,所有的物流企业,都是以廉价占据市场。其经营的理念就是低成本。而物流所创造的服务,也建立在廉价的基础上。低成本经营没有正确和错误之分,但是一味地强调投入的低成本,却忽略了其他的时间、效率、管理、纠错、安全等其他的成本。必然会出现浪费现象,而且是极大的资源浪费。 另外,一些物流企业还出现的一个本末倒置的现象,就是将低成本经营放在第一位,将质量放在第二位。在物流运营中,你可以采用廉价的服务方式,但是你必然保证物流服务的质量。没有服务质量的存在,再低的成本经营到最后也只能关门。 我在日本物流界工作了有二十几年,对日本的QC品质管理印象深刻。日本企业十分强调品质,日本制造商第一个追求的是质量。一家日本企业会有一个庞大的管理团队。比如说车队,他会有车队的调度、有安全系统的培训员、有质量管理员,它是一个体系来管理的。虽然看起来他的运作成本比较高,但是在实际的应用中,在安全、效率、环保、节能方面的话,都能有效地控制到,减少了许多不必要的浪费。不用任何数据来判断,就能知道这样的物流企业其生存能力、社会效益、自身的盈利能力,都比那些不注重品质管理的企业要强。 在这方面,中国物流业还是有很多向日本学习的。比如丰田的看板式管理,本田的机遇式管理,佳能的细胞式生产管理等等,他都有很多让我们借鉴的。 中国的管理制度和教育制度较落后 日本的物流业由国土交通省统一垂直管理,而中国的物流业政出多门,而且物流实训较为落后。 张远昌:除了低成本、低质量运作之外,中日物流业还存在哪些差距? 后藤大辉:中日两国物流业的差距还体现在区域性管理和教育方式方面。在区域性管理方面,中国与日本的差别最大。中国是一个大陆国家,而日本是一个岛国。在考虑物流运输安全等方面的问题时,他的思维方式和思考角度,都有很多的不同之处。首先,日本国内的自然资源有限,他们在考虑问题时,会尽量思考如何在当下的资源条件下,更高效地利用完成物流运输。而现在的中国企业,无论是不是物流企业,都还在强调一个“规模大”。但是,你要知道规模大的企业,其耗能也越大。像配备仓储设置,如果一下子建设十几万平方米仓库的话,中间的耗能、浪费一定很严重。从这方面来讲的话,我们这边的物流园区、物流运输等方面的策划能力还是有一些欠缺和差距的。 在政府部门的管理体制方面,日本的国土交通省与中国交通部在体制管理上有很大的不同,在空港、港口、公路、铁路等方面的管理权限有所不同。日本国土交通省采用的是垂直任命制度,而中国交通部门在管理、人事任免等方面会受制于地方,政策措施在执行中就会打折扣。而且其他一些管理部门也有一些管理权限,形成交错。 再比如,在运输过程中,如果没有交通管理员,一旦出现交通事故,就会对企业造成千上百万的损失。所以说,安全、管理等方面的成本是不能节省的。如果在这些节省掉的话,不但对客户企业的利益造成重大影响,对自身的经营成长的危害也会很大。 谈到这些,其实也是区域性物流管理的一方面,有些技术设施的配备还是需要行业、政府、物流企业共同推动的。当然,现在我们物流界的一些民营企业家也意识到了这个问题。但是,在整个物流业的大环境下,还是缺少人来推动。 另外一个差距就是教育方式的问题,教育方式,太粗犷化,太理念化。比如驾驶安全的教育方式就有很多的问题存在,很多空泛的口号,将安全理念化。在物流人才方面,社会认为应该是高学历、高文凭。这是一个误区,物流行业与其它的行业不一样。在教育培训一线操作人员时,应该运用简明易懂的方式来告诉他怎么样安全行驶、怎么样安全操作。很多口号性的教育,“注意安全”“安全第一”等。实际上怎么样注意安全才是最关键的。在这方面,日本企业做的比较到位。他们有一个模拟实验室,驾驶人员可以通过模拟实验室来判定是否适合开卡车。当然这其中还有一个理念的问题,在运输货物时,驾驶员能不能把卡车上的货物当作是客人,能够确保货物完全无损地抵达。 还有就是中国物流运输业的挂靠制度。这个是社会物流运输资质的挂靠,而挂靠者主要是个体户。这方面有政府部门管理的失误,比如说广州本地的运输车辆大部分是外地车辆,运输的高成本让本地车辆无法运营。但是众多的外地车辆带来的管理成本也随之上升,管理跟不上,就会出现混乱状况。另一方面,挂靠的个体户对于客户来说是属于物流运输企业,但是对于物流运输企业来说,虽然挂靠的个体户自带车辆,减轻了自身的运营成本,却增添了其它风险成本。比如说,挂靠者在交通事故后,出现逃逸的现象比较难遏止。所以,这个制度对于中国物流业界来说,只是一个过渡,不可能长久实施下去。 日本的应急物流制度值得中国学习 日本是个多灾难国家,在应急物流方面经验丰富且有许多制度保障。近几年来,中国的自然灾害也逐渐增多,应急物流方面是个重要课题。 张远昌:近些年来,中国南方地区频发冰雪灾害,给物流运输带来了较大影响。而作为一个岛国,日本也是自然灾害多发的地区,那么在物流运输方面,日本物流企业是如何将自然灾害的影响降到最低的呢?日本政府和行业协会又做了哪些工作? 后藤大辉:确实近两年的自然灾害比较多,对物流运输造成了极大的影响,很多企业也损失了很多。应对自然灾害,需要提前布局,不可能灾害来了再行动,那就晚了。国内在这方面的发展还比较落后,但是日本社会的应急物流体系已经建设的非常完善。日本国土面积仅有中国的1/26,又四面环洋,台风、地震等自然灾害多发。也因此,日本的应急物流做的比较多,比较完善。他们的一些专业的研究机构会为物流企业提供物流运输安全、技术等方面的支持,比如汽车协会、叉车协会、仓储协会等。同时,他们这些协会组织机构,每年都会组织一些活动,比如节能减排、安全体系等方面的比赛活动,让这些本田、丰田、日产等各自管理控制的创新得以展现,让更多的民众和物流界人士了解到最新、最有创意、最实用的安全保障方法和节能减排的设备,让物流贡献于社会。所以,将日本在物流方面的经验、技术引入中国是十分有必要的,广州物流协会日资企业专业委员会组建完成后,将会作为一个供中日物流企业双方交流的平台而存在。另外,我建议物流协会和政府部门合力,组建一个物流研究中心,借鉴国外的经验,搜集物流技术情报,为政府制定产业政策提供咨询。 中日物流界应加强交流 日资物流企业与中国本土物流企业加强沟通与交流,彼此交流经验,共促物流业成长。 张远昌:据悉,广州物流协会将成立日资企业专业委员会,作为中日物流企业交流的平台机构,它将采用何种方式进行? 后藤大辉:目前,在广州地区与物流服务相关的日资企业有126家。这些企业涉及物流行业内船务、空港、报关、公路、商贸等各个领域。初步设想,日资企业专业委员会组建完成后,每年将在行业内举行论坛交流活动,促进双方的技术经验方面的交流,将日本物流企业的经营理念,比如节能、安全等在国内推广,减少国内物流运输的浪费,使物流运输趋于合理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