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整体上来说,推动信息化是建设创新型国家的必然选择,也是我国加快建设创新型国家的必由之路。信息化的水平是建设创新型国家的重要标志,信息化为推动国家自主创新发展战略提供了强大的动力。 党的十七大报告明确指出:“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创新型国家。这是国家发展战略的核心,是提高综合国力的关键。”提高自主创新能力首先要全面认识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市场化、国际化深入发展的新形势新任务,这样才能立足国家实际需求,真正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其中“信息化”更有着关键性的作用。 我国到2020年建成全面小康社会、大体要进入全世界创新型国家的前列这一大目标以及国家发布的《2006—2020年国家信息化发展战略》,都对未来中国信息化发展的目标、任务、战略重点以及措施等做出了系统部署。如何利用信息化建设创新型国家,就成为一个十分重要的问题。 那么,信息化与建设创新型国家之间究竟有什么内在联系?在未来的发展中,我们如何用信息化推动创新型国家的建设?对这些带有前瞻性、战略性的问题,有必要进行深入的探讨。 创新型国家的基本内涵与信息化 在我们分析问题之前,有必要首先对什么是创新型国家做一个简要的分析和介绍。所谓创新型国家,是指把科技创新作为基本战略,大幅度提高科技创新能力,形成日益强大的竞争优势,从而在国际社会中保持强大的竞争力的国家。如果深入分析就会发现,创新型国家和非创新型国家的主要区别在于:非创新型国家在实现工业化和现代化的过程中,是在自己的起点上,主要靠非科技因素:有的主要依靠自身丰富的自然资源增加国民财富,如中东产油国家;有的主要依附于发达国家的资本、市场和技术来加速自身的发展,如一些拉美国家。创新型国家则主要依靠科学技术的创新推动社会经济的发展和进步。其突出特征是:创新综合指数明显高于其他国家,科技进步贡献率一般在70%以上,研发投入(科学研究与试验发展的投入)占GDP的比例一般在2%以上,对外技术依存度指标一般在30%以下。此外,这些国家所获得的专利数量也在世界上处于领先地位。 有关资料显示,目前世界上公认的创新型国家有20个左右,包括美国、日本、芬兰、韩国等。我国的科技创新能力总体还较弱,有研究报告认为,2004年中国科技创新能力在49个主要国家(占世界GDP的92%)中位居第24位,处于中等水平。目前,我国的科技进步对经济发展的贡献率还不到40%,研发投入占GDP的比重只有1.35%,对外技术的依赖度还非常高。比如,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的经济发展速度很快,但总体上属于固定资产投资拉动型。据科技部有关领导介绍,在固定资产投资中,有40%是设备投资,这些设备里又有60%依赖进口。这就是说,我国经济建设的一些重大装备和技术,基本上是引进外国的。而在美国、日本,设备的进口依赖度不足5%。可见,科技创新能力成为我国经济发展的瓶颈已是不争的事实。 基于上述原因,我国提出,在中国步入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关键阶段,要把科技进步和创新作为经济社会发展的首要推动力量,把提高自主创新能力作为调整经济结构、转变增长方式、提高国家竞争力的中心环节,把建设创新型国家作为面向未来的重大战略,并力争到2020年进入世界创新型国家行列,进入全球创新型国家前20位。这无疑是一个巨大的挑战。 至于信息化,是指充分利用信息技术,开发利用信息资源,促进信息交流和知识共享,提高经济增长质量,推动经济社会发展转型的历史进程。我们知道,20世纪90年代以来,伴随信息技术的创新和信息网络的广泛普及,信息化已成为全球经济社会发展的显著特征,并逐步向一场全方位的社会变革演进。进入21世纪,信息化对经济社会发展的影响更加深刻。广泛应用、高度渗透的信息技术正孕育着新的重大突破。信息资源日益成为重要生产要素、无形资产和社会财富。信息网络更加普及并日趋融合。信息化与经济全球化相互交织,推动着全球产业分工深化和经济结构调整,重塑着全球经济竞争格局。同时,互联网加剧了各种思想文化的相互激荡,成为信息传播和知识扩散的新载体。 实施建设创新型国家的发展战略,对我们来说也许有许多具体工作要做,但同时要关注一个十分重要的问题,就是要认真研究和探讨建设创新型国家与信息化之间的内在联系,特别要研究如何把推进国家信息化战略与建设创新型国家有机地结合起来,从而加快创新型国家建设的步伐。 笔者以为,从整体上来说,推动信息化是建设创新型国家的必然选择,也是我国加快建设创新型国家的必由之路。 文章作者:汪玉凯 责任编辑:吴玲 |